自从315事件后,位于编辑部对面的黄焖鸡生意日渐萧条,直到它昨天推出了半价促销的公告。在品尝着5折黄焖鸡的时候,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——如果个别商家能对黄焖鸡的配料进行“加料”,那是否也存在厂商对游戏内容进行“偷工减料”的情况呢?很明显,答案是肯定的,毕竟对许多玩家而言,欧美的DEI内容便属于这种“加料”。这类内容所带来的效果就像黄焖鸡里的隔夜蘑菇,吃下去后往往让人感到恶心与反胃。
游戏制作人往自家作品加“调料”其实是再寻常不过的事。除了DEI内容之外,一款游戏从概念到完成,都是制作人投入情感和思想的结果。如果不敢对其进行任何创新和尝试,那么最终的成品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,甚至连天线宝宝都会觉得无聊。然而,过度“加料”有时确实会导致玩家的不适,而这种心理上的不适,可能导致举报和下架的案例屡见不鲜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如此,上述名为《监寓》的游戏依然展现出了它独特的吸引力。
这款游戏在今年1月上线Steam,随后也在Taptap上开放了预约。如果只看当时的预约情况,《监寓》也称得上是“火爆”,尽管整体评分表现不佳。然而,预约的热度并不意味着能逃脱失败的命运,这款游戏最近时隔一个多月后再次引起关注,然而这次的方式却让人哭笑不得——它“死”了。实际上,使用“死”这个词并不准确,这款游戏在Taptap和B站相继陷入困境,唯独Steam商店还留存着一丝跡象,让我可以一睹这款游戏的面目。
根据Steam上的介绍,《监寓》是一个以真实演员拍摄的“影游”类型,搭配“恋爱模拟”标签,基本上可以归类为“完蛋类”游戏。透过其宣传图,这种简单的分类确实有一定道理——的确不乏“完蛋”的元素。根据目前的游戏简介来看,《监寓》是一个探案剧情的作品,玩家需要每日巡视公寓,并将住户的信息报告给一个神秘组织。这一设定听起来相当熟悉,一个要求信息的神秘组织、到处安装监控的玩法,简而言之,难道不就是“三次元版的《不要喂食猴子》”吗?
若您曾玩过《不要喂食猴子》,您大概也能理解这类游戏的核心主题:营造一个被监控的世界,玩家借助监控获取各种信息,以此来帮助他人,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同样被他人监视。这实际上是以自我道德为线索的“反乌托邦”题材,结局令人深思。然而,《监寓》作为真人实拍的影游形式,在画面表现上显然更加震撼,并且它还加上了“恋爱模拟”的标签,这样的双重元素让人无从判断——这究竟是《不要喂食猴子》的精神续作?还是《臭作》的精神续作?
众所周知,监控这一主题本身就相当敏感,加上真人拍摄的画面,简直成了无与伦比的“铁窗泪”前传。在之前的宣传片被上传至视频网站后,网友们的反应可谓是“心里一黑”,纷纷表示疑惑无比。这种厌恶感最终导致《监寓》在本月被多次举报,并迅速在Taptap下架。尽管游戏的实际剧情尚未上线,但由于初版的简介过于夸张,许多玩家在贴吧和小红书中形成了共鸣。因此,可以说,《监寓》这款游戏无疑能够引起4月清明节的注意。
对于正坐在餐桌旁享受5折黄焖鸡的我来说,这显然是制作人猛加“隔夜蘑菇”的一种反映。玩家对于《不要喂食猴子》的玩法能够接受,对擦边球内容也多少具备包容性,而二者结合的《监寓》能如此迅速地引起争议,或许也与它那奇特的“偷窥论”不无关系。这一论点似乎并非游戏的主题,反倒像是反派角色的台词,但却将这一段内容直接嵌入到初版的简介中,产生的效果显然比黄焖鸡里的“隔夜蘑菇”更加离奇。
总而言之,对于任何游戏而言,良好的特质不仅在于游戏的设定,还在于制作人的独特思想。即使是侧重动作的《鬼泣》系列,也有“恶魔也会哭泣”的主题。然而,这种特质有时会掺杂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,这可能是制作人的无心之举,也可能是出于有意。以《我的世界》中的某个奇怪Mod为例,受到了一个国外邪教组织的影响。而这个Mod的存在原因似乎是传播一些有害思想,即便此处不及《监寓》严重,但也足以让玩家感到不快。
无论是哪款游戏,我们都不希望在深度游玩的过程中,潜移默化地被制作人“投喂”大堆的负面内容。虽然黄焖鸡等美食受到了315的监管,但我们对于游戏的判断却仍然依赖于个人的经验。若不慎判断失误,结果可能会令人失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《监寓》的举报风波或许带有一定的“反应过度”,但在面对潜在的负面影响之前,过度反应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。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游戏终究只是一种内容传播的媒介,切勿将矛头直接指向游戏本身。毕竟,除了少数作品外,许多游戏仍具备积极的影响。对于热衷于探索与分享的玩家,我推荐访问九游·会,您将发现更多优秀的游戏和相关资讯,让我们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!